觀策站》臺灣內的「正名」行動已走火入魔(宋磊)
王婉諭「外公外婆正名」臉書涌留言?網路聲量暴關鍵:沒人在意。(粘耿豪攝)
118所中央部属高校有多强?考不上部属高校怎么办?这14所大学超值!
日前「時代力量」立委王婉諭表示,爲消除臺灣社會的「性別歧視」,未來臺灣社會不用再分內外!爸爸的爸媽?媽媽的爸媽?都是阿公阿嬤、祖父祖母了!」
此話一出,引發各界討論與譁然,許多人不解,爲何需要針對外公外婆的稱謂進行調整?爲何外公外婆的「外字」有歧視的嫌疑?本文認爲,親屬的稱謂與文化有其關聯性,無論個人是否願意支持/喜歡「中華文化」,臺灣若要對於自身文化的根與種子進行改變,這不但是破壞社會長期的「規範」,更會讓社會長年的文化根基遭到挑戰。
臺灣近幾十年在「多元主義」的思維下,社會變得更爲活潑開放,各種各樣的社會改革接踵而出,而對於正名一事,從最早的臺灣的正名運動、東奧正名,到華航的正名運動,如今面對親屬之間的稱謂,社會仍有不同意見,雖然變化乃是世界的常規,但所謂的改變不應是將整個社會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改變,任何的正名與改變皆須與社會進行充分討論。
之所以會有外公外婆的稱呼,乃是要與父親的父母進行分別,對臺灣傳統社會而言,「外」字原本就沒有任何歧視之嫌,僅是要做出身分別的劃分,如今卻被冠上性別歧視的帽子,從嚴謹的學理來論,性別歧視的定義在於,基於他人的性別差異而非他人優缺點所造成的厭惡或是歧視,但也可用來指稱任何因爲性別所造成的差別待遇。無論是外公或外婆的稱呼,並沒有任何的厭惡或歧視,也沒有因稱謂不同造成差別待遇。
假如「外」字能造成性別歧視,那中文與外文究竟是否需要男性與女性之分別呢?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,性別差異乃爲先天現象,但差異並不會構成歧視之嫌,當今社會有一股特殊力量始終認爲應將傳統價值徹底毀壞,執意透過改革的方式讓臺灣變得更好,但臺灣有因改變而變得更和諧嗎?在筆者來看,反而是增添社會更多吵架的聲音,並沒有讓臺灣社會變得更爲團結。
從東西方文化的視角來說,在當今的華人社會,我們對於親屬間的稱謂有其清晰的稱呼,包括:外公與爺爺、舅舅與叔叔、阿姨與姑姑等稱呼,從上述字眼我們對於親屬的稱呼更爲了解,相形之下英文當中的Uncle、Aunt等字眼較爲攏統,由此可見東方社會關於親屬的稱謂乃較爲清晰,這正是中華文化的精隨所在。
中華文化乃是臺灣主流文化之一,從歷史、人文、地緣的角度來說皆是如此,文化的認同乃是曾經與現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,所擁有共同的記憶;對臺灣社會而言,外字本就沒有任何歧視、排他之嫌,在現代社會中,無論是女性力量的崛起,或是家庭婚姻觀念的轉變,已將傳統社會中許多不合理之處剔除,縱使仍有其不完美之處,但稱謂差別絕非起因,與其改變稱謂說法,不如將更多心力用於照顧社會上的弱勢族羣反而更有意義!
(本文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博士生)